Last Updated on 6 11 月, 2021 by Youi Shih
每天的生活,從我們睡醒、睜開眼的那刻起就開始經歷。
你起床梳洗、著裝,出門買早餐,接著進辦公室裡展開今日的工事。你看著行事曆,發現晚上有個與好友的聚餐,心想著「今天絕不能加班!」接著就一路忙、忙、忙,忙到了下班前,事情處理得差不多了,正打算起身離開的那瞬間…「那個專案今天能好嗎?」上司的一句話,你的計畫就被無預警的拖延了。
這種狀況是不是很常遇到呢?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讓原本的目標「維持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我花了很多時間追求這個目標,卻怎麼也找不到,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在最開始就搞錯了一件事。那就是——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根本就不存在。要達到這樣的狀態,你需要採取有別於以往的行動。
究竟何為工作、何為生活,又要如何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質呢?接下去閱讀,你會知道答案以及具體的「三個方法」來改善現況。
生活與工作平衡(Work-Life-Balance)概念的式微
過去數十年,人們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導致工作的型態不斷地在改變。其中,生活與工作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兩個核心主題。我們透過個人所認知的定義衍生出不同的生命態度,並進一步影響到生活的方式與品質。
從一九七零年起,生活與工作一直是被定義為分開的兩件事。
「生活與工作平衡」的概念最早出現於歐洲的一次女性解放運動裡,由在職場中的女性們共同提出「彈性的工作計畫」的訴求,爭取女性在生育後的工作權益。
隨後,這個概念被廣泛地運用在職場上,努力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成了每個人的理想,人們試圖讓工作與個人生活的時間保持一樣的時數,並在這兩者之間設立一條明顯的界線。
然而,由於科技的演變,通訊的便利性讓人越來越難區隔上下班的時段,因為就連下班都有可能會收到公司的訊息,導致工時變長。很快地,要取得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那條界線正逐漸地消失,自由工作者的工作型態逐漸興起。
自由工作者為自僱者,透過與不同的客戶進行專案的合作來賺取收入。因為不隸屬於任何公司單位,個人的工作行程可以自行制定,並且能更有效率的運用時間。因此,為了能夠擁有更自由的工作型態、爭取更多的時間過個人生活,傳統工作者們紛紛轉型。
美國主流的接案網站(Upwork)與自由工作者工會(Freelance Union)預測:
從 2016 年開始,美國有將近 36% 的勞動力人口都是自由接案者,他們創造了 1.4 兆美元的收入。若自由接案者的勞動力人口持續增加,十年內美國的勞動力人口有 50% 會是自由接案者。
2018 年,在自由工作者漸漸普及化的同時,UC Berkeley 提出了新的概念「生活與工作的融合(Work-Life Integration)」 ,意即將你的多重角色和諧地串連起來,打散工作的與生活的待辦清單並整合在一起。
這個概念獲得許多企業家、勞動者的青睞,成為職場上最新的理想工作哲學。畢竟,如果平時喜歡在下午慢跑、看一場表演,誰願意等到晚上呢?
Work-Life Balance 與 Work-Life Integration 有兩個共通點。首先,它們的目標都是為了提升生活的品質。其次,它們仍然把工作與生活拆分為獨立的兩件事。換句話說,若其中一件事沒有完成,壓縮到另一件事的時間,人們終究會感到挫折。
你看出問題的所在了嗎?
事實上,無關做事的順序,只要你沒有完成被你稱之為「工作」的事,而沒有足夠時間做「你認為是在生活」的事,你的人生依舊會活的不開心;你仍然會對你的工作充滿負面情緒。因此,無論你怎麼把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待辦事項重組或歸納,你都沒把法達成目標。
你想要提升生活的品質,必須另尋新的解法。
原來我們都誤解「工作」這件事了
FRED 經濟資料庫(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指出,從 1977 年到 2020 年,全球平均工作的年齡為 15 歲到 64 歲。換句話說,平均每個人都花了將近 50 年在工作,也就是「二分之一」的人生。
你不會想要下半輩子才開始生活,對嗎?
但關鍵問題是:「你在工作的同時,真的沒有在生活嗎?談到工作,就一定是痛苦的事嗎?」
事實上,多數人都把「生活」看作是美好的事,而「工作」則是辛苦、必須要做的事。為了要過生活,我們必須賺錢,而工作可以讓我們賺到錢。——對工作的狹隘定義就這麼產生了。
甚至許多經濟學家主張工作唯一的理由便是獲取薪酬,而不是工作本身的內容。這個概念限縮了我們對工作的感受,例如:成就感。即使你查詢康橋字典,它也會告訴你:
工作就是透過身理或心理上的付出所產生的一種活動,通常指的是賺錢。
但是你忽略了一件事。
每個名詞的解釋都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若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更新,這個名詞會劇烈地影響你對「工作」的認知與態度。那就像是父母帶著七十年前的價值觀活在七十年後,很多觀念都不管用,也不再完全適用了。
那我們該怎麼還原「工作」真正的意涵呢?
重新定義「屬於這個世代」的工作與生活
2015 年,一個敏銳的社會觀察學家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提出:工作的本質應為提升自主權、變化性、技能發展與成長空間、以及與他人福祉的關聯。——對,無關薪酬,也無關你是否一定得為誰工作。
在這個世代裡,工作應該更廣義的被視為一種經驗的積累、一段關係的經營或是有目的地執行一件事。換句話說,「做一件工作」所代表的應是持續的做某件事,而那件事能使你獲得有形或無形的報酬。
請試著回想,你是否有做過一些工作是沒有提供薪酬,卻讓你在行事上變得更為成熟?
事實上,每件工作都能在某種層面上富裕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感到滿足,這才是「工作」的原意。只要是有目的地做一件事,我們都能統稱為「工作(或是活動)」,而數個不同、零碎的活動所組成的便是「生活」。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工作或活動中獲得不同面向的報酬,而這些報酬能讓我們感到精神上的富足,進而提升生活整體的品質。
例如:舉辦一場朋友的慶生會,你能夠學到組織事務、創意發想的能力;每天煮三餐,你會學到如何料理食物,以及認識各種食材之間的關係;若你每天需要去外面跑業務,你會學到如何與人交際,變得能言善道。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的活動,同時也是我們的工作。
奇妙的是,我們不會對某些工作感到厭煩,甚至可以不厭其煩地重複執行;相反的,對某些工作就會感到厭惡,並把他排除在生活之外;面對有熱誠的事務,我們可能會在體力上感到勞累、對不熟悉的問題感到挫折,但精神上永遠會是滿足的。這讓我們得知一個重點——你若不喜歡你的生活,大部分是因為你不喜歡現在在做的事情。
換句話說,通常人們對生活不滿意的原因,往往都是因為兩個理由:不是本身對工作沒有熱誠,就是沒有做好時間的控管,導致大量做著同一件事情,並壓縮到其他事情的時間。當大量的計劃沒有如願完成,進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以及生活的品質。
因此,要提升生活的品質,我們得從「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開始改變。
三個方法,提升你的生活品質
雖然生活是由無數個工作所組成,但其中有部分的工作確實是需要以「獲得薪酬」為目的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才不用擔憂食、衣、住、行的問題,滿足我們生活的基本需求。
那麼,既然這類的工作是基本需求,要達到維持生活品質的方法便是「做你有熱誠的工作,同時又能更有效率地為你帶來薪酬」。你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實踐這個目標:
從現在開始重視你的熱誠所在
過去常有人跟我說「不知道我的熱誠是什麼」,但跟她們聊完後,才發現原來她們一直都知道她們的熱誠所在,只不過不敢選擇(神奇的是,她們一直都「很直覺地」在做那件事)。
為什麼會不敢選擇呢?因為「你的大腦」掌控了你做決定的權利。
對大腦而言,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護你的安全。它會根據你過去所學習的各種知識與經歷,對某些特定的事情產生抗拒(多數跟你成長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並要你遠離那些「可能會對你造成傷害」的事情。
然而,那些事情卻可能也是我們最想做的事情。例如:突然來一場小旅行、創業、爬一座很漂亮但是沒爬過的高山、嘗試舉辦一場脫口秀等。
只要那件事情有可能讓你的情緒受到影響或對你造成威脅,都會被大腦認定為「危險的選擇」,進而釋放負面的思考、焦慮的生理反應在你身上。因此,才會有這麼多人選擇待在舒適圈,而讓自己越來越遠離理想中的生活。
避開舒適圈,讓你的大腦成長
我一直都相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熱誠所在,而你也是。要避開大腦的安全設定,唯一的辦法就是化解恐懼,把專注力放在學習新知。——沒錯,你需要教育你的大腦!
例如:若你害怕創業失敗,你就要知道你能承擔的後果是什麼,如此才能知道你能做多少的改變、投資多少的成本;若你想去爬一座不熟悉的高山,你可以學習與爬山相關的安全知識;若你害怕站上舞台對公眾講話,你可以學習如何跟觀眾互動的技巧或保持穩健的台風等。
然而,只有學習新知還不夠。你還要懂的對一件事情看得更全面,意即不只注意壞的層面,也要關注好的層面。這樣大腦才會知道,這件事情或許會對你產生危險,但同時也能帶給你成長,且帶給你成長的可能性遠遠大過於受傷的機率。
要記住,你的大腦是最好學的夥伴,只要你建立的新的思考、選擇的方式,你的大腦就會越來越熟悉它們,最終取代舊有的機制。當你能操控你的大腦做決策,你再也不會隱藏你的熱誠,且能更勇敢地相信你的每一個選擇。
選擇更有潛能的工作,為自己增加薪酬
在日常生活中,你或許會對許多不同的工作(活動)感到有興趣,但每個人的一天卻只有二十四個小時,其中又必須要分配時間去做能讓你賺錢的工作。這時候,你得學會「更聰明的賺錢」,這樣你才不用花這麼多的時間在這件事上,你也才有時間做其他的事。
傳統工作者透過付出一定時數的勞力來換取有限的薪資。這樣的賺錢方式雖然穩定,卻是時間投資報酬率較低的方式。相反的,自由工作者可以自行地決定賺錢的管道,諸如接案、建立網路事業、賣個人產品等,這些多元的賺錢管道並沒有薪資上的限制,且能更自由地運用時間。
若你是傳統工作者,想為自己增加薪酬但不想辭職,不妨從網路事業開始做起。你可以善用上班前的早晨(提早起床)、下班後的時間、午休的時間與週末來開始進行這項改變的計畫!
若你已是自由工作者,卻還沒開始經營網路事業,你可以從今天就開始為自己增加一項被動的收入來源!每天花兩到三個小時經營線上的事業,再將剩下的時間分配給其他的工作或活動。
結論
我知道要重建這些新的認知並不容易,尤其是我們自長大以來就被告知的事情。但是別忘記,我們跟工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事實上,工作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精彩無比。只要那些工作是你有熱誠的,你不會厭惡工作,相反的——你會深深的愛上它!
你也認為你的工作與生活失衡了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吧!
【 延伸閱讀 】
動動手指,按一下廣告
一起加入「化讚為賞」支持創作者的公民運動,用 30 秒免費申請帳號,並幫我按 5 下讚就可以讓我獲得實際的收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