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6 11 月, 2021 by Youi Shih
截至目前為止,在薩凡納的留學生活還算順遂。除了面臨各種異國文化的挑戰,其適應能力需非常的堅韌-心,必須強大。套一句 Maria (哥倫比雅同學)的話「Ce La Vie(這就是人生)」。
一次我坐在 The Hue 公寓的樓梯口,幾乎擋住了門,我與 S 之間的某些問題使我擔憂難受。這時大門被推開,一堆墨西哥男孩走出來,最後一個是我的朋友 Maria。「Youi!」她驚呼著我為什麼神情落魄的坐在這麼弔詭的地方。我一五一十地跟她分享我的心情,她也與我交換她與她的朋友最近在感情上遭遇的困惑。最後她朋友即便憤怒,卻用了「Ce La Vie.」作為結論。Ce La Vie,一句多麽通俗的話,在此刻卻讓我舒緩了許多。想起小時候,講這句聽起來非常有哲理的話認為是威風,卻全然不懂。現在聽來,卻是淡淡的能夠理會其中深埋的意涵。而那一個夜晚,我因此釋懷了部分的糾結。
人生的大哉問沒有終結的一天
我記得很清楚,關於「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大哉問,我思考了很多年。因為這個問題涉及了許多面向,舉凡經濟能力、理想的生活型態、生存的價值與目標等。在思考這類問題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煩亂且躁動的心,其中所蘊含的酸甜苦辣相互交疊,構成所謂的人生。再者,我的特殊身份-同志-使我從小就對自我認識這件事情感到敏感,甚至造成自信心的缺乏。即使打算活出自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也處處充滿矛盾。我終其半生都在找尋自己的價值,或嘗試為了自己而活。而這一兩年,終於有了些小小的成就與進展,除了身份問題在家裡開始半透明化,對於自我的認識與肯定又更近一層。
馴服心靈的最佳媒介
在這樣的過程中,修行是我轉變的起點。2015 年到 2017年間,我在書局裡發現的三本書徹底改變我的認知與行為,更正確的稱呼是「大腦行為的轉變」,藉由認知科學了解到如何控制自己的大腦,進而影響到心的運作與外在行為。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本身具有宗教的信仰,分別為道教與佛教,孩子們被訓練為要尊敬神明,誠心祈求祝福與庇佑,通常都會有效。比如在夜裡聽見走廊外詭譎的開門聲音,我們不斷的復誦「阿彌佗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請保佑弟子平安」可以得到庇護。在台灣的文化中,去廟裡拜拜祈福是一種寄託的心理,在認真生活的同時,也請求佛祖的保佑。我也因此有了這樣的習慣,甚至成為一種依賴。心情低落、為未來感到焦慮時,都會主動去龍山寺或是家裡附近的小廟上香。靈驗嗎?時有;時不有。願望成真時,我感謝上天的保佑。願望不被採納時,我知道上天要我自己作主。
然而這樣的信念,仍不夠強大,我感覺到只有在我極致害怕的時刻裡,這種信仰會有效。倘若我對於平日的生活充滿壓抑,即便去祈求神明的保佑也無法使我好轉,因為問題仍然存在,離開廟宇的當下即回歸現實。因此我理解了一件事,廟宇的存在,似乎成為了人們訓練自己的心變強壯的阻礙。當我們真心的渴望「別人」來幫助我們時,並不是真的「信任自己」做得到。於我而言,很多時候上香成為一種推卸責任的行為,推卸那本該屬於你自己需要努力與做選擇的責任。如此這般薄弱的「心」,終於在 2017 年正值申請研究所的時間正式崩潰,也使我開始不再單純的相信宗教的力量,巨大的無助感侵襲而來,當時的我沒有任何能夠訴說的對象。直到,閱讀了三本書讓我對一切再度改觀。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Way of the peaceful warrior)
- 二十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The Defining Decade:Why your twenties matter and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m now)
- 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Into The Magic Shop)
接下來,我會一一寫下對每本書的心得,以及它們如何使我我成長的心路歷程,甚至到現在都不斷影響著我。這系列的文章也算是紀錄我的心靈成長地圖吧,期望自己在摸索的旅途中能有個依循的痕跡。這三本書,除了開啟我對修行的好奇心之外,更使我明白,哲學、科學、宗教是有高度關聯的領域。修行,並不是僅指涉宗教。我解讀修行真正的意涵為,修正大腦的思維以影響心與行為的訓練。
〖 2019. 08. 19 更新 〗在去年打了這篇文章後就整個人跌入作業的深淵,現在終於有時間將文章補上了,三本書的心得會寫在「讓心成長的訓練」這個系列文章裡面喔。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