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6 11 月, 2021 by Youi Shih
有點久遠了,對於多重職業的想像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只知道當時還沒有「斜槓」這個詞的出現。「斜槓」一詞源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於 2007 年撰寫的書《雙重職業》。
阿爾伯說:「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以擁有多重職業和身分的多元生活。」這些人用斜槓(Slash)來介紹其一連串的頭銜或身分。
今天想聊聊我從台灣搬來紐約之後所看見的斜槓人,以及這個名稱的由來。
其實斜槓並不是新的產物,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了。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在「斜槓」這個名詞出現前,早已先身體力行。他們是最早的一群斜槓青年,舉凡富蘭克林、牛頓、達文西等。(而且多重的身份都很猛,比如藝術家也兼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生理學家等多重身份)
還在台灣的時候,身邊沒有許多朋友是斜槓人。來到美國之後,尤其是紐約,感受特別深刻。
紐約人都好忙碌,約見面的時間非常珍貴,且常遲到是可以理解的(電車的 Delay 是家常便飯)。我曾在電話那頭問伴侶 S(當時我們還在遠距,我在薩凡納求學,而她在紐約):
「為什麼她們都這麼不守時?明天就要見面了今天還沒約好時間?」「紐約人都很忙,地鐵又常出問題,已經習慣了啦。」她聳聳肩回我。
我還是不理解。以亞洲人的思維,電車常出包就要提早出門。直到自己在這裡生活了兩個月,才真正明白紐約人不是不想提早,而是他們都很忙,沒辦法提早。
那到底在忙什麼?工作時常加班嗎?
記得以前在台灣上班,下了班就是跟朋友約吃飯,不然就去上課、運動,無論做什麼事我們總是追求準時,認為那是一種重視與在乎。然而紐約人下班的時候,常常要趕著去做另一份工作。有的是因為薪水不夠生活,需要多重職業維生;有的是賺錢生活之餘,也不能放棄自己的興趣,他們做著熱愛做的事,同時兼職好幾份工。
你會看見有人下班「在家裡」兼職賣植物,存錢去上課,最後從正職轉行。(在紐約,很多店家最初都是從家裡開始創業。)
你會看見有人正職是某藝廊的行政,兼職是專業的搖滾音樂手。
你會看見有人正職是幼兒園老師,但在表演藝術界大放異彩。
這就是為什麼斜槓這麼強調興趣的培養,美國人早在斜槓一詞傳入台灣時,就已經在做這樣的事好多年了。他們重視自己的愛好、努力生活,寫下自己轟轟烈烈的人生故事。
想起我開始認真經營部落格與展開兼職的人生,或許也是受到這個城市的薰陶吧(外加父母不在身邊,做任何挑戰的事不會有包袱)。這個城市的人,總是不在乎別人在做什麼,彼此是獨立的個體,勇於追求活出自己期望中的生活。
而也是因為真正開始了斜槓人生,才知道這麼不容易。無論是時間管理、財務或是對於自己的事業規劃都是一門學問。當只有一份工作時,一切都很單純。將收入來源打散之後,管帳變得複雜了,時間也被敲得零碎,要如何統整與執行並使生活維持該有的品質將是這條路要學習的首要技能。
你有沒有想過成為斜槓人呢?好好奇你想做什麼兼職?不管有沒有行動了都留言跟我說吧~
【 延伸閱讀 】
動動手指,按一下廣告
一起加入「化讚為賞」支持創作者的公民運動,用 30 秒免費申請帳號,並幫我按 5 下讚就可以讓我獲得實際的收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