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8 5 月, 2023 by Youi Shih
註:原文收錄於今周刊特刊,作者非美安會員,僅針對「多元職涯」主題提供文稿。
世界正急遽的改變,不管願不願意接受,科技發展只會馬不停蹄地向前奔進,而要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裡生存,便成了所有工作者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過往所提倡的「找好工作、進好公司、領好薪水直到退休好安穩度日」的觀念早已不合時宜,但整體職業生態的改制卻需要時間,尤其企業制度通常是嚴謹的組織結構,無法一蹴可得。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人們要擁有什麼能力或該如何做,才能為自己打造一艘諾亞方舟 —— 替自己建立更安全的多元收入組合、強壯的心靈與技能 —— 來降低失業潮對職涯所帶來的衝擊與變革,讓自己即使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也能克服挑戰,最終邁向更自由的人生。
多元職涯,是一個人的微型創業
我的多元職涯,始於成為一位全職的自由工作者。以多媒體設計系出身的背景,帶著對影像、網站設計和文字的熱愛,在網路上以低成本開展了個人的事業。
當時主業是接影像製作的案子,並同時經營部落格的副業。透過不斷地學習與行動,除了開發線上課程、提供相關的諮詢服務,也利用聯盟行銷賺錢,並在三年內創造了五十六萬元的額外收入。
在這趟自我實現的旅程裡,最讓人愛不釋手的是對個人的事業總是可以充滿無限想像,能全權的為自己的工作做主,安排與妥善利用每一天的時間,將賺錢與生活變成一件靈活且有趣的事。
創造多元職涯,其實相當於進行一個人的微型創業。
而創業的經驗,則是在面對世界劇烈的改變時最強而有力的武器。當熟悉了市場和計畫不斷變動的特性,內心便不會產生過多的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理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創業者明白,身上所擁有的軟實力與硬技能是他人奪不走的寶貴資產。
經營微型事業,也有其風險與責任需承擔,除了要擁抱收入不穩定帶來的生活變動感,也要做比當上班族還要多的事情,如開發產品或服務、行銷、銷售、開發客戶、維護客戶關係與售後服務等。
這是一趟無止盡的個人成長之旅,當踏上旅途,一切都是實戰進行,不再是紙上談兵。你要透過採取行動,來驗證自己的創意是否行得通;你可能會跌倒受挫,但那終將成為養分使你的事業逐步壯大。
以下是在開創個人的多元職涯時,我所學到的「五個體悟」。
關注市場趨勢與「順從心之所向」同等重要
由於知道自己是一個容易吸收他人意見的人,因此剛開始學習創業時,面對網路上許多權威者的聲音,我很少照單吸收,反而多了一些堅持。
有的專家說,一定要用某個方法才會成功,但那卻是牴觸自己所在乎的事情,如誠實、真摯或健康。事實上,當個人重視的價值觀不斷在創業時被市場或他人挑戰,「保持信念」則成了關鍵。
市場趨勢不能忽視,但遵從「內心直覺的聲音」也同等重要。若一個人沒有自己的信念與價值,則很容易被市場牽著走、落入失去個人特色的風險,最後將迷失在市場快速更迭的洪流中。
要經營能「長期發展」的個人事業的秘訣之一,即是先把個人退到市場的後面,專心聆聽自己的聲音,再觀察市場發展的趨勢並找到對焦點,最終的答案就是要前進的方向。
在進行一項嘗試時,如果成功了就繼續做;若失敗了或感覺不對勁,就換一條路走。沒有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只有你的聲音,能帶你去到「真正適合你」的地方。
若喜歡文章,請花 1 秒點選廣告給予支持,再繼續往下閱讀 :^)
自律是「瞭解自己」並勇敢行動的結果
每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個小時,但扣除吃飯、睡覺和工作,一天能利用的時間僅不到三個小時。而若下班後想放鬆,往往都是 Netflix 伺候,時間便不知不覺間流逝掉,進而迫使人們思考「如何才能夠自律,做更多事情」?
實踐自律,換個角度想,可以嘗試用不去限制自己、嚴格管制時間利用的思維,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核心議題,探索人生真正想要實現的願景和成就。—— 與其打造條條框框的規範限制行動,不如找到驅動自己前進的燃料,那樣做將能使你減少萌生想放棄的念頭。
當擁有清晰的職涯與生涯目標,你不需要別人的督促,也會積極主動地去行動,而自律的習慣便會在無意識間打造完成。因為你能親身體驗到正在做的事情,對你的人生將會有長遠的正向影響。
因此,花時間去釐清這些問題的解答吧,無論是透過自由寫作、和生涯諮詢師討論或閱讀書籍,皆是很好的起點。當得到了答案,就能同時找到自律的方法。
成為自由工作者最大的收穫之一,是自律並不是透過追求而獲得,而是在瞭解自己之後所做的決策,並勇敢行動的結果。
在職涯決策上總是猶豫不決,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歡迎預約和 Youi 聊職涯。
「深化專業」有助於發展屬於你的利基市場
當今時代裡,成為斜槓、身兼多職,並將職涯橫向跨域發展是一件備受推崇的事。然而,卻很少有人強調斜槓也仍需要「在單一領域裡有深度的經驗積累」這件事。
自由是一體兩面的概念,當一個人能隨心所欲的選擇想開創的多元職涯時,事實上也更不容易專注在單一事物的學習上,導致漸漸失去了「等待自己成長」的耐心,無法向下扎根學習。
然而,即便是世界上有名的博學者,如達文西,也都是在各個領域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識,以至於有能力洞悉到跨領域的市場趨勢或連結,並發展出獨有的利基市場。
經驗的積累,對多元職涯的發展來說相當重要,與其粗淺地大量學習,一次專注在少數幾項事物上,反而對成長的感受會更深刻,待學習到該領域的「本質精髓」之後再往其他領域擴張。
扎實前進,耐心地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成長,能幫助我們在變動快速的社會中踏穩步伐。
強化你的韌性,提升「適應改變」的能力
我是個很喜歡做計畫的人,然而對於未完成的計畫,卻不會產生過多的挫折。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理解計畫的本質,並非是要我們按部就班地前行,而是為了指引前進的方向。
計畫是一盞明燈;是一條通往前方的道路,但並不保證中途的路是直的。在發展個人創業的過程中,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每一天都在不斷改變。
過去,我曾花了數個月的時間製作一項產品,卻因新冠疫情的關係加速了市場發展,最終錯過了進入市場的最佳時機,損失許多機會。然而,這件事促使我重新擬定個人事業的規劃,讓它未來的發展變的更貼近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我也從中學到寶貴的經驗。
LinkedIn 的聯合創辦人,里德霍夫曼曾說「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生活是嚴厲的老師,總是會透過製造阻礙來提供成長的機會。在不斷跌倒和重生的過程中,人們便能練就出適應改變的能力,同時激盪出新的創意與思維。
關於生命的疑問,你可以閱讀《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它是最早啟發我開始思考要如何過好人生,並至今都仍在不同生命階段裡帶給我影響的好書。
你可以嘗試為自己做短期、中期或長期的計畫,練習將計劃拆解成更小的任務,並在未能成功於時限之內完成時,進行檢視與重新規劃。當能熟練的再三反覆這個流程,一個人的韌性就會逐漸強大起來,心理的抗壓能力也會隨之提升,變得能夠勇敢地迎接變數。
個人的成就不會超過「個人成長」的水平
創業時,人們很少會把時間留給自己的成長,大部分都會選擇把時間用來賺更多的錢,追求物質與數字的提升。 —— 然而,拼命工作不一定就能帶來成就。
比較常發生的,是做更大量的工作以及更多的疲勞。久而久之,大腦做決策和判斷分析的能力會受到影響,甚至讓身體的健康亮起紅燈。成功學之父,吉姆・羅恩曾提到:
一個人的成功水平不可能超越他的個人成長水平,因為要先成為怎樣的人,才能吸引怎樣的成就。
換句話說,當設定的目標變高時,個人的成長也需要同時提升,使自己能擁有相對的思維和能力,才有可能創造出符合理想高度的成就。
當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我開始進行個人成長的訓練,更積極地關照身體的健康狀態,投入時間進行學習與輸出,使自己有更豐盛的精神、體力與知識去實踐所設下的目標與理想。
從原本因為工作所積累的疲勞漸漸地無法早起,到再度找回起床的動力,成功培養了運動、閱讀、冥想或寫作的習慣,我感覺到自己較少迷失在忙碌的日子裡。
這是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卻也是跨越舒適圈、訓練獨當一面最好的時刻。
每個人都會對未知感到恐懼,但若能提前採取行動將自己準備好,當世界有了什麼轉變,將不會再害怕被取代,能更果斷勇敢、隨心所欲地主宰自己的人生。